揭开国防科技的神秘面纱

News category|科技媒体

欣喜的揭开“面纱”

飞入寻常百姓家

回顾现代史,新中国发展之路并不缺乏“军转民”的基因。建国初期,毛泽东在《论十大关系》中明确提出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。改革开放后,市场化浪潮下,“军转民”关乎企业生死存亡;新时期新常态,把国防科技工业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则关乎国家繁荣富强。有人说,企业转型是自发的“点”,国防科技工业是系统的“面”,“点面结合”肩负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,释放动能,则关系铺就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宏伟坦途。

一直以来,国防高科技脸上蒙着一层薄纱。2017年,军委装备发展部首次集中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,国防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,揭开“睡美人”的面纱——军工突围,民企进军,“军转民”的窗户日渐敞开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通过“军转民”,一项项“高大上”的军用高科技正源源不断转化为“接地气”的民用产品,穿街走巷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自觉的同文共轨

共说融合“普通话”

近年来,各方都在不断寻求突破。在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,自主研发的“军用技术预见服务平台”令人眼前一亮,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技术分解,抹去军民技术的“身份标签”,从而实现无障碍“交流”。2017年上半年,航天科技一院18所“伺服电机、精密传动、控制系统”等核心技术,已成功在广东佛山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应用。验证了转移模式的可行性。目前,这家企业正在对国防知识产权局批准解密的3000余项专利技术进行分析。未来,这些技术将逐步与智能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应急产业等领域的市场需求相结合。

军方也在迅速跟进。中央军委批准下达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第一批建设任务,这标志着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已经全面开展。

不久的将来,军民之间将越来越多地说上“普通话”,军民行业之间也将说上大家都能懂的“行话”,以一致的“口令”“号角”向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广阔天地进发。

科学的以点带面

协同登顶产业“珠峰”

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,习主席强调向军民融合重点领域聚焦用力,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。

如果说这个点是重大工程项目的话,这个面就是整个国防科技工业。要使国防科技工业融入国民经济体系,中间不可或缺的链条就是产业化融合水平。重大专项工程就像一群登山运动员,他们彼此用绳索连结在一起,一个先上去,然后用绳索相继把其他人“拽”上去,点线面结合,以点促线,以线带面,从而达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新高度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接连取得突破,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撬动千亿产值,带动定位导航产业蓬勃发展;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,上千项航天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…… 这些重大专项都是率先登顶的“优秀运动员”,它们在产业融合中协同登顶,不断挑战和刷新军民融合的“新珠峰”。


部分内容转自:中国军网